处事看智慧,为人看格局。
文章分类:分享 发布时间:2022-03-18 阅读: 2083
关于格局,我曾在看过这样一段话:
“人生就像一盘局,大大小小的事情一个一个划分,就成了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格子。这些小小的格子看似独立,其实每走一步,都会为下一步带来间接的效应。
当一件一件身边细小的事慢慢填满整个格子时,一个人的格局就会呈现。”
的确如此,格局并非虚无缥缈,很多时候,它就体现在我们为人处事的细节里。
1.待人有善意
一个格局大的人,是善良的。
古人说:“一善染心,万劫不朽。百灯旷照,千里通明。”
善良,不是一种天赋,而是一种选择。
京剧泰斗梅兰芳先生,也是一位绘画高手。
有一天,朋友在一家不起眼的小报上,看到一则广告:“艺人梅兰芳卖画”。
显然,有人冒充梅兰芳之名赚钱。朋友们很气愤,准备揪出冒名的人,好好教训一顿。
梅兰芳连忙阻止,他猜测,敢打着他名头卖画挣钱的人,一定有苦衷。
众人前去打听,才发现卖画人是个落魄的读书人。
梅兰芳得知对方的处境后,不但没有追究冒名的事情,还接济给对方很多财物。
爱因斯坦曾说:“对于我来说,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,忧他人之忧,乐他人之乐。”
一个人发自心底的善良,是懂得将心比心,是能够看到别人的难处,也能放过别人的错处。
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:
一名单亲妈妈骑着自行车,带着孩子买糖。回家的路上,一不小心,刮蹭到路边的一辆新车。
她马上向车主表达歉意,并提出赔偿。新车被刮,车主也很心疼,但当他得知女子在独自抚养孩子时,他说:“你就赔我一颗糖吧。”说完,他便从女子手中拿过一块糖,驾车离去。
人与人之间的善意,有时就像一颗糖果的甜,在不经意间给平凡生活带来一丝体贴和慰藉。
在心中留一处柔软,用来放置善良,始终保持人性的温度,才能提升灵魂的高度。

2.遇事不推脱
一个格局大的人,遇事不推脱。
作家毛姆说:“要显示一个人的本质,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方法。”
一个人能担多少责,决定了他能走多远。
前一阵子,新招了两名大学生,主管常把一些临时性工作分派给他俩。男孩子总有办法推掉,要么说自己手上的工作还没做,要么说家里有事无法加班。因此,任务常常丢给了女孩。
女孩从不抱怨,每一次都办得妥妥当当。三个月后,女孩成为了正式员工。而男孩子那边,主管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入职申请。
乔布斯说:“总是推诿,是你人生走向贬值的开始。”
责任感 ,是一个人敢于正视问题的勇气,更是阔步行走人生的底气。
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有过这样一段往事:
一次,一个下属由于经验不足,致使一大笔贷款无法收回。出现这样重大的失误,松下幸之助大发雷霆。
但冷静下来,他就意识到:做为审批者,自己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,让下属承担全部过错是不公平的。
他立刻登门向下属道歉,恰缝这位同事乔迁新居,松下幸之助帮着忙前忙后,让下属感动不已。这件事也为松下幸之助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。
古语有云“ 事不避难,义不逃责。”
小事不推脱,大事有担当,不拈轻怕重的人,更值得托付;不左右推诿的人,更能行至高远。
3.吃亏不计较
一个格局大的人,吃亏不计较。
清末名臣张之洞有一副对联:“能忍耐终身受用,大学问安心吃亏”。
人生在世,阅历渐深,终会明白,凡事锱铢必较,未必会赢,偶尔懂得吃亏,未必会输。
曾国藩年轻时在岳麓书院读书,曾遇到过一位“事儿多”的室友。
曾国藩的书桌在窗边,那位室友说:“你把我的光线都挡住了。”曾国藩便和他互换了位置。
曾国藩经常读书到深夜,那位室友又开始抱怨,说他故意不让人休息。曾国藩晚读时就格外小心,尽量不发出声响。
后来,曾国藩考中举人。那位同学名落孙山后,又气急败坏地指责曾国藩,抢走了自己的好风水。
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有句话: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”。
有大智慧的人,心底无私、通透自在;耍小聪明的人,蝇营狗苟,潦草一生。
人生漫漫 ,一时的意气怎能抵得过日后的山高水长。吃得眼前亏,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才能以退为进。
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菜市场里,有个阿姨的生意特别火,周围有些摊主心生嫉妒,经常偷偷地把自己摊位的垃圾扫到她的摊位前。
每次,这个阿姨都乐呵呵地把那些垃圾收到自己的垃圾篓里。
别人问她为啥不发火,她笑着说:“我们老家有个说法,垃圾越多钱越多!大家送钱到我这里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?”
从此以后,那些垃圾再也没出现过。
古人说:“让人三分不吃亏,容人三分无损失”。
喜欢占便宜的人,注定占不得便宜;愿意吃亏的人,终究吃不了亏。
人若计较,事事都可抱怨,心若放开,处处都是睛天。
4.做人不纠结
一个格局大的人,做人不纠结。
作家莫言说,人生有四然:“来是偶然,去是必然,尽其当然,顺其自然。”
人生中,有太多的留不住、得不到,唯有从容接受逝去,不做纠缠,方能守住一颗自在心。
《菜根谭》里说:“君子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。”
真正聪明的人,从不会在患得患失中浪费生命,不会把昨日的痛苦当成今天的负担。
苏轼60岁时,被放逐到当时的蛮荒瘴疫之地儋州。
贬谪的生活“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”,纵然这般穷困潦倒,苏轼依然自得其乐。他在《夜卧濯足》诗中这样描绘自己的心情:
“瓦盎深及膝,时复冷暖投。明灯一爪剪,快若鹰辞鞲。”
这首诗的意思是,瓦盆里,热水及膝,凉了就再加热水。泡完脚,在明亮的灯下修剪趾甲,这种畅快,好像老鹰挣脱了束缚,在高空翱翔。
这样的心境,没有颠沛流离的凄苦,只有阅尽千帆的达观与怡然。这样的心境,才能写出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潇洒。
纠结的人,心如缚茧,纵使身处旷野,也会画地为牢;豁达的人,志向高远,即便身居陋室,也能怡然自乐。
“远望方觉风浪小,凌空始觉海波平。”
能在浮沉的人生中得一处安然静好,全在内心旷达,放得下琐事、难事,不回头、不纠缠。
一个人的格局,就在他走过的路,历过的事里。
文末点亮“在看”,余生,愿你我都能站在更高处,看见更广阔的天地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